新华社:小人物 大感动——来自常德防疫一线普通百姓有温度的故事
小人物 大感动——来自常德防疫一线普通百姓有温度的故事
湖南日报记者 周勇军 姜鸿丽 鲁融冰 李杰 通讯员 杨波 杨淳 孙开国
在每一场大灾大难面前,最能拷问人们的良知。与湖北毗邻的常德,在这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战役中,呈现出许多动人的故事,感天撼地。然而,也有着众多的普通百姓,他们以朴实无华的举动,挑起了责任和道义,放射出了人性的光芒。
“我捐18000只口罩,得到这么多赞许,实在承受不起”
(郝进将成箱成箱的口罩全部捐了出去。)
英国威廉希尔公司_官方网站:城头山镇黄河村青年农民郝进,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时,捐献出了1.8万只口罩,解了县、乡、村的燃眉之急。就是这件事,他成了“网红”。
郝进是个“90”后,说起这些口罩的来历,他的语气中透着心酸。2018年,他在广州一家口罩厂打工,厂子经营不善,2万元工钱抵回成箱的口罩。郝进的父母种植葡萄,家境还算宽裕。去年返乡后,他干脆和家人打理葡萄园,一年收入上10万元。眼下,防疫物资紧缺,尤其是口罩,有钱都难求。没等乡镇干部上门,郝进决定把口罩捐赠给父老乡亲和一线医疗人员。农历大年三十那天,他捐赠1.5万只。正月初二,他又从家里翻出3000只,捐了出去。这1.8万只口罩,对英国威廉希尔公司_官方网站:来说,是雪中送炭。
村支两委考虑到郝进打工不容易,决定要给他经济补偿。当村党总支书记徐超红把村里的决定告知郝进时,他的头摇得像个拨浪鼓,连声说:“这使不得!使不得!搭帮党的富民政策、乡村干部的扶持和乡亲们的帮衬,我家里靠种植葡萄,日子越过越好。这么多口罩堆在家里,既占地方,又发挥不了作用。这次疫情能派上用场,也算物尽其用。我要是收了村里的钱,还算个人吗?”
面对记者的采访,有些腼腆的郝进显得有些犯难。他直白地请记者转告:“我只是做了一件该做的事情,不值得这么多媒体和领导赞扬。与一线的人相比,自己太渺小了。这满满的褒奖,我实在承受不起。”
“我隔离在家,用微信为乡亲们瞧病,尽到了一个村医的本分”
(郭定喜用微信视频教村民自测体温。)
要说憋屈,津市新洲镇万寿宫社区的村医郭定喜算得上一个。因女儿在武汉工作,今年回家过年,不料遇到疫情,他主动上报,并把自己和家人居家隔离。从电视上,看到同行们没日没夜连轴转,郭定喜坐立不安,像是热锅上的蚂蚁,急得团团转:“这就拐哒,俺这个村医成了‘蹩脚马’,有劲使不出,这如何是好?”
毕竟在武汉呆过的女儿郭蓉见识广、点子多。“爸爸,现在网络这么发达,你何不用微信给乡亲们瞧病呢?”听到这里,郭定喜满脸愁容顿时烟消云散。于是,他拨通了社区的电话,要求公布自己的微信号。郭定喜收到的第一个微信是村里的王先军。他也是从武汉返乡,因不会自测体温,希望得到帮助。郭定喜立马通过视频,教王先军测量体温的步骤。很快,又收到了王先军的微信:“按你的方法,我量了体温正常。这下好了,我一家人心也不慌了,谢谢你,郭医生。”
看到父亲有了成就感,郭蓉心里也乐开了花。接下来的日子里,女儿还帮助他录制了防疫知识小视频,制作了防疫知识小贴士。郭定喜在家坐诊的消息很快家喻户晓。乡亲们通过微信,每天问诊就有50来人,他在线工作时间每天超过11个小时。这些天来,他通过微信接诊300人次。村民田平这段时间不敢出门,老是觉得肚子鼓胀,弄得全家人很紧张,于是他联系了郭定喜。郭定喜立马找到原因:“你呆在家里,吃得油腻,又不活动,肯定是消化不良,建议你服点藿香正气水和健胃消食片,多吃点蔬菜,在家多走动,症状就会消失。”果不其然,到了第三天,田平的症状消失了,全家人终于松了一口气。
看到丈夫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,老伴卢新芬心疼地说:“你也是50多岁的人了,莫太逞强,若要有个好歹,家里的梁就垮了。”“放心吧,堂客。我这身板还硬朗着呢!只要乡亲们安然无恙,我也算尽到了村医的本分。”
“这算个啥,都是自家种的蔬菜,眼瞅着你们吃泡面,俺真心疼啊”
(刘云才将新鲜蔬菜送到杨坪社区食堂。)
每天清晨,菜地里的蔬菜还挂着白霜。这个时候,总有一位菜农,佝偻着身子,在地里摘菜。然后用三轮摩托车,载着几大筐青翠欲滴的时令蔬菜,准点送到石门夹山镇杨坪社区食堂。
这位菜农名叫刘云才,今年56岁,是杨坪社区昂头11组村民。按理说,刘云才一家的日子很好过,儿子在厦门一家医院当医生。但他勤劳惯了,一直和老伴打理10亩菜地。眼下又是蔬菜供应淡季,许多菜商看中了他家蔬菜,纷纷来电要高价采购,都被刘云才谢绝。原来,自石门县防控战役打响后,刘云才看到社区的7名工作人员,起早贪黑,忙得连口热乎的都吃不上,走到哪里都是吃泡面。他看在心里,疼在心里,总想为这些爱民的干部做些什么。他和爱人合计,干脆把自家种的蔬菜,每天趁着新鲜给他们送去,也算是为防控疫情尽了一份力。
杨坪社区党总支书记夏卫民说起刘云才送菜这件事,感慨万千。“我们这些当基层干部的,用辛苦指数换取老百姓的安全指数,这叫责任。一个菜农每天为食堂送菜,手都冻得红肿,又分文不取,着实令干部们感动。还记得第一次送菜是1月29日,刘云才一次就送了几大筐,而且说什么都要坚持到疫情消除。见刘云才这么执着,我们只好实话相告,每天蔬菜用量顶多10多斤就够了。而且,每次他送来的菜食堂都过秤登记,适时再给他补偿。”
拨通刘云才的手机,记者说明身份问道:“你为何坚持要为社区食堂送蔬菜?”沉思片刻,刘云才直言:“不图别的,为的是能让我们社区的干部,每天都能吃上热气腾腾的饭菜。”
(编辑:圣艳艳)
(审核:梁先海)
(签发:杨 瑛)
账号+密码登录
还没有账号?
立即注册